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应形态特征如下:
一、发育初期(上游)
-
侵蚀主导
以向下侵蚀(下蚀)和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剖面。此时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主要塑造陡峭的峡谷或隘口地貌。
-
典型形态
横剖面呈“V”型,谷底接近河床,两岸岩壁陡峭,常见瀑布、跌水等景观。
二、发育中期(中游)
-
侧蚀增强
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开始展宽。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弯曲,形成曲流河床,横剖面转为“宽V型”。
-
典型形态
横剖面呈宽“V”型,谷坡变缓,出现河漫滩和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对称的曲流形态。
三、发育成熟期(下游)
-
侧蚀主导
侧蚀作用完全占据主导,河谷进一步展宽且趋于平直。河流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增强,形成“U型”谷或牛轭湖。
-
典型形态
横剖面呈“U型”,谷底平坦宽阔,弯曲的河道可能演变为湖泊(如牛轭湖),河岸形成稳定的堆积扇。
补充说明
-
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向左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影响河流弯曲方向。
-
沉积作用 :洪水期携带的砾石、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平原。
以上阶段划分与河流流速、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地理学中研究河流地貌演变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