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角色“吴一凡”因与涉劣迹艺人吴亦凡拼音相同,为避免误导学生,官方将其更名为“吴斌斌”。 这一改动源于家长对负面关联的担忧,尽管教材角色与艺人无实际关联,但人教社仍采纳意见以消除潜在影响。
教材角色“吴一凡”自2001年沿用至今,中文名明确标注为“吴一凡”,与近年涉事的吴亦凡(拼音相同但汉字不同)毫无关联。2021年吴亦凡涉案引发舆论风波后,部分家长认为课本中的名字可能引发学生不当联想,甚至影响价值观。人教社回应称改名是应家长诉求,旨在“减少教学中的误解”,新版教材四年级和六年级下册中角色名已统一调整为“吴斌斌”。
网友对此态度两极:支持者认为改名能“切断负面联想”,尤其对低龄学生而言;反对者则质疑过度敏感,“同名≠同人”的逻辑未被充分传达,且全国重名者众多,此举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连锁反应。改名涉及教材系统修订,成本高昂,但人教社仍选择以教育效果优先。
教育专家指出,此类争议本质是家长对“信息过滤权”的争夺。若家庭日常减少对娱乐八卦的过度关注,孩子自然不易将教材内容与明星负面新闻挂钩。反之,家长的焦虑可能通过言行传递给孩子,反而强化不必要的关联。
总结来看,改名是教育机构在舆论压力下的折中选择,但长远仍需家长与学校共同引导孩子理性辨别信息,而非依赖“改名”这类表面措施。名字仅是符号,关键是如何通过教育赋予其正确的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