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被称为“洪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因其地处赣江、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历史上洪水频发,先民以“洪”铭记治水精神;二是与黄帝乐臣洪崖在此修炼的传说及隋唐时期“洪州”“洪都”的行政名称演变密切相关。这一别称既承载了地理特征与历史记忆,也凝聚了南昌人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
-
水文地理与抗洪历史
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自古饱受洪水侵扰。先民通过智慧与勇气战胜灾害,以“洪城”之名警示后人居安思危,并纪念治水功绩。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最广,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集体记忆。 -
洪崖传说与文化渊源
黄帝乐臣洪崖曾在南昌西山掘井炼丹、创制音律,此地因此得名“洪州”“洪都”。隋文帝时期正式改称“洪州”,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洪都新府”更强化了这一名称的文化影响力。 -
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
从隋唐的“洪州”到明朝的“洪都府”,官方名称多次沿用“洪”字。尽管明代后定名“南昌”,但“洪城”作为俗称延续至今,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
如今,“洪城”不仅是南昌的别称,更象征着这座城市与水共生的历史底蕴和顽强精神。漫步赣江畔或登临滕王阁,仍能感受到千年“洪都”的厚重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