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的历史名称和行政归属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来说明:
一、清代时期的"东宁省"(1661-1895年)
最早出现"东宁"名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的台湾后,将台南赤崁地方改名为"东都明京"并设立府县。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后,因避讳改称"东宁",清朝历史文献亦沿用此称谓。此时期的"东宁省"包括今天的台湾省台南市及东宁路。
二、清朝末期的"绥芬东宁厅"(1895-1914年)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东宁被割让给日本,清朝在1902年设立绥芬厅并移治宁古塔城(今属黑龙江省东宁市)。1909年清政府复设东宁厅,1910年从绥芬厅析置出来,县治设于三岔口。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东宁县"(1913-1943年)
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东宁厅改称东宁县,1914年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43年后,先后改隶东满总省和东满省。
总结
-
历史名称 :最早为"东都明京"(1661-1895年),后改为"东宁省"(1683-1895年)。
-
现行名称 :1943年后改为东宁县,1979年撤县设市为东宁市,2015年由牡丹江市代管。
当前东宁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边境城市,与俄罗斯接壤,是东北亚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