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怀孕是什么意思

焦鲁霞
焦鲁霞 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假性怀孕指女性出现类似怀孕的症状,如月经停止、恶心、呕吐等,甚至还会有自觉胎动及腹部胀大的情况,但实际上并没有怀孕。 假性怀孕的发生,通常与心理因素和疾病因素有关。从心理方面来看,有些女性内心十分渴望怀孕,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会对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大脑皮层会对下丘脑产生作用,进而干扰内分泌,导致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比如黄体生成素和泌乳素升高,这就可能引起类似怀孕的症状,像月经停止、恶心呕吐等。而在疾病因素方面,一些疾病也会造成类似怀孕的表现。例如红斑狼疮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体内的激素水平可能出现异常波动,从而出现闭经、恶心等类似怀孕的症状。 假性怀孕并非真正的怀孕,而是由心理因素或疾病因素引发的类似怀孕症状。心理上的强烈渴望会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来模拟怀孕症状,而某些疾病也会造成类似的身体变化。当女性出现类似怀孕的症状时,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是否怀孕,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明确真实情况。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月经期能喝酒吗

月经期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的时期,此期间不建议喝酒。因酒精影响血液循环,可能致月经量和经期改变,且月经期女性身体弱,肝脏代谢酒精能力受影响易受损。虽然少量饮酒可能无严重问题但不提倡。此外,月经期应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多吃温热易消化食物,这有助于缓解不适、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科普文章 2020-12-23

孕早期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孕早期拉肚子指怀孕初期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其原因多样,包括饮食不当、腹部着凉、激素变化、肠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是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所致。治疗方法有调整饮食、注意保暖、补充水分、益生菌调理等,不同原因对应不同疗法。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孕妇日常要注意饮食卫生、腹部保暖等,不适加重应立即就诊。

科普文章 2021-03-26

如何收缩毛孔

毛孔粗大由皮肤老化、皮脂腺分泌旺盛、缺水、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暴晒等因素导致。日常可通过清洁、保湿、规律作息等改善,效果不佳时可选择果酸换肤、光子嫩肤等医美方式,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同医美方法维持时间不同,且各有风险。治疗后需注意皮肤护理,如避免沾水、严格防晒等,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0-10-10

怀孕40多天有褐色分泌物正常吗

怀孕 40 多天有褐色分泌物不正常,有多种可能。先兆流产时胚胎着床不稳,孕妇多伴轻微腹痛,需休息并遵医嘱保胎;宫外孕受精卵在子宫外着床,有褐色分泌物、腹痛、停经等症状,危险需及时就医;妇科炎症如宫颈炎、阴道炎等,炎症刺激也会致褐色分泌物,要根据炎症类型用药。孕妇应及时就医确定原因,孕期注意休息等。

科普文章 2020-10-24

怀孕初期可以喝酒吗

怀孕初期通常不宜喝酒。酒精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这一胎儿器官形成发育的关键期,可能导致神经管缺陷、心脏畸形等,影响智力发育,增加生长受限、早产、流产风险,少量饮酒也可能有不良影响。此时应避免含酒精食物和饮料,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食物与新鲜蔬果,保证营养均衡,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科普文章 2021-02-16

水囊催产多久会开宫口

水囊催产开宫口时间 6 - 12 小时。原理为机械性刺激宫颈管促宫颈成熟并诱发宫缩。孕妇身体状况差异影响开宫口时间,宫颈条件好约 6 小时,差或不敏感则需 12 小时甚至更久,超 12 小时未开宫口可能引产失败,需重新评估孕妇和胎儿状况,必要时采取其他催产方法或剖宫产。催产过程中孕妇可能有腹部坠胀感,保持放松心态有助于催产顺利进行。

科普文章 2020-10-20

孕晚期可以吃螃蟹吗

孕晚期不建议吃螃蟹,因其性寒凉且有活血化瘀功效,易致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还易携带寄生虫和细菌,烹饪不当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孕晚期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及可能过敏食物,以助顺利度过孕晚期并为分娩做准备。

科普文章 2020-10-10

宫外孕手术后多久可以怀孕

宫外孕手术后一般6个月到1年可怀孕。手术会损伤生殖系统,需时间恢复,过早怀孕会增加再次宫外孕、流产等风险。6个月身体基本能恢复,1年左右怀孕更稳妥。恢复期间若有腹痛、阴道异常出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计划怀孕前建议做全面孕前检查,如输卵管造影,备孕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补充叶酸。

科普文章 2021-01-23

宫腔镜检查后多久可以同房

宫腔镜检查后 15 到 30 天可同房,因检查会致宫颈和子宫内膜损伤,15 天内损伤处未愈合,同房易引发感染,身体恢复慢时可能需 30 天甚至更久。检查后若出现腹痛、发热、阴道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助身体恢复。

科普文章 2020-10-18

体外射精容易怀孕吗

体外射精怀孕概率相对较低,但仍有怀孕可能。理想状态下,精液未直接入阴道,减少精卵结合机会,降低怀孕概率。不过,射精前前列腺液可能含少量精子,且体外射精难精准控制,部分精液可能提前进入阴道,增加怀孕风险。因此,体外射精并非可靠避孕方式,建议无生育计划者选择避孕套、短效避孕药等更有效措施,并注意正确使用与用药指导。

科普文章 2021-01-07

怀孕11周可以做人流吗

怀孕 11 周可做人流,需依孕妇身体情况判断。身体良好且胎儿、生殖器官正常,可在医生指导下手术,此时期胎儿较大,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加,可能需住院。存在特殊情况如子宫畸形、严重全身性疾病等,不适合直接人流,需先评估治疗或考虑药物流产加清宫术,且都应遵医嘱。术后需注意休息、营养补充,避免感染,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1-01-08

子宫切除对性生活有影响吗

子宫切除对性生活影响因人而异。全子宫切除后阴道可能缩短致疼痛不适,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性生活质量;次全子宫切除保留宫颈,对性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导致性唤起困难等;术后恢复良好且能调整心态,对性生活影响较小。术后可通过盆底肌锻炼促进恢复,伴侣理解支持重要,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科普文章 2021-02-05

吃避孕药有什么危害

吃避孕药可能带来多种危害。常见的有月经紊乱,因激素干扰内分泌所致;肠胃不适,由药物刺激肠胃引发;体重增加,是激素影响代谢造成水钠潴留;面部色素沉着,因激素使黑色素细胞活跃;严重时影响生育,但停药后大多可恢复。不过这些危害不一定都会出现,程度也因人而异。服用时应了解影响,必要时咨询医生以降低危害。

科普文章 2021-03-20

白带检查能查出什么

白带检查是重要的妇科检查手段,可反映阴道、宫颈等部位健康状况。它能检测阴道清洁度,判断阴道环境;确定是否有阴道炎症,如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检测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细胞异常;还能辅助诊断宫颈疾病。通过多方面检测,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

科普文章 2020-10-04

子宫腺肌症吃什么药效果好

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旨在缓解症状,不同药物对不同患者效果有差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减轻疼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止痛,但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能改变激素水平缓解症状,有低雌激素症状等副作用。治疗要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生育要求选药,两类药都需遵医嘱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科普文章 2020-10-28

颌骨疼有可能是癌症吗

颌骨疼不一定是癌症,多种原因可致。炎症方面,颌骨骨髓炎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疼痛、发热肿胀症状;外伤会使颌骨疼痛且受伤处有淤青破损;牙齿问题如牙髓炎等,疼痛可放射到颌骨,牙齿有龋齿等症状;肿瘤虽可引发但较少见,还有神经病变等因素。颌骨疼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就医检查明确病因治疗。

科普文章 2020-10-22

怎样让脸变白

脸变白主要通过减少黑色素生成、加速其代谢实现,常见方法有五种。防晒是基础,能减少黑色素生成且基本无风险;美白护肤品含抑制黑色素成分,长期用可提亮,但有过敏风险;水光针注射、光子嫩肤、果酸换肤分别从促进黑色素排出、分解色素颗粒、加速细胞更新来美白,各有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美白有不良反应,敏感人群应先咨询医生,治疗后需严格防晒。

科普文章 2021-03-12

孕妇体温会偏高吗

孕妇体温通常会偏高,属正常生理现象,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不同孕期体温变化有差异,过高则可能由疾病导致。生理上,孕激素使基础体温升高0.3℃ - 0.5℃,体温一般维持在36.9℃ - 37.2℃,孕早期升高明显,中期渐降但仍略高于孕前。若超37.5℃,可能是疾病所致。孕妇应关注体温,异常时及时物理降温并就医,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

科普文章 2020-10-14

孕期糖尿病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期糖尿病对胎儿危害大,可引发多种不良后果。一是血糖高使胎儿成巨大儿;二是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减少胎盘血供致胎儿生长受限;三是引发羊水过多等并发症造成早产;四是孕晚期血糖控制差会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五是高血糖影响胚胎发育增加畸形风险。孕妇应重视血糖监测控制、定期产检及积极治疗,降低不良影响。

科普文章 2020-10-22

羊水穿刺是什么

羊水穿刺为产前诊断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穿刺羊膜腔抽取羊水。羊水中含胎儿细胞、代谢产物等,检测羊水可了解胎儿染色体、基因状况与先天性疾病情况。操作时超声引导很重要,抽取羊水可用于多种检测如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虽为有创检查且有出血、感染、流产等风险,但对特定孕妇意义重大,有助于产前诊断及应对决策。

科普文章 2021-01-10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