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累计惠及超100万人次,显著降低不孕家庭经济负担。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进程始于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的政策支持,提出逐步将相关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3年7月,北京市率先落地,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成为全国首个实施城市。随后,广西、内蒙古、甘肃等省份接连跟进。2024年,政策加速推进,湖南、山西、四川、广东等省份完成覆盖,标志着全国范围内辅助生殖全面纳入医保。
政策实施后,患者费用大幅降低。以四川为例,职工医保报销70%,居民医保报销50%,单周期费用从3-4万元降至2-3万元。山东、广东等地自政策落地以来,医保结算人次已达近12万,累计报销金额超数亿元。12项辅助生殖项目被规范整合,明确取卵术、胚胎培养等关键环节的政府指导价,杜绝价格乱象。
医保覆盖不仅缓解经济压力,还提升治疗可及性。许多家庭借助报销减轻负担后选择多次尝试,部分地区更设定终身支付限额(如每人两次),平衡医疗资源分配。行业数据显示,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854.3亿元,政策优化正推动市场扩张与技术普及。
尽管如此,医保报销比例、区域差异及隐性成本(如交通住宿)仍存挑战。未来政策需进一步细化区域协调机制,并探索降低非直接医疗支出的解决方案,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