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血样便是肠道疾病的典型警示信号,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及恶性肿瘤,具体表现为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和脓液,通常伴随腹痛、发热或排便习惯改变。若出现此类症状,需警惕以下五类疾病并及时就医:
-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感染引起,急性发作时出现水样便转为脓血便,伴随左下腹绞痛、发热(38-40℃)及里急后重感(反复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夏季高发,可通过粪口传播,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易感。 -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肠道炎症的典型表现是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活动期每日腹泻可达10次以上,伴有脐周或左下腹持续性隐痛。年轻患者(20-40岁)多见,病情可能随压力或饮食刺激加重。 -
结直肠癌
左半结肠或直肠肿瘤易导致暗红色脓血便与粪便混合,伴有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体重下降及贫血。50岁以上人群需定期肠镜筛查,尤其是有肠道息肉或家族史者。 -
阿米巴痢疾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发,特征是果酱色脓血便伴腐败腥臭味,右下腹压痛明显。与普通痢疾不同,起病较缓但易转为慢性,可能引发肝脓肿等并发症。 -
肠道感染性疾病
沙门氏菌、弯曲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血性腹泻伴脓液,常合并呕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食用未煮熟肉类或污染水源后24-72小时发病,需通过粪便培养确诊。
若发现脓血便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高热、意识模糊、剧烈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切忌自行购买止泻药或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建议保留新鲜粪便样本(2小时内送检)以便快速明确病因,必要时需配合结肠镜或血液检查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