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时需根据体温和症状采取阶梯式处理:低烧(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与补水,高烧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用药。关键措施包括多喝水、温水擦浴、合理使用退烧药,并警惕病因治疗,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方法。
-
物理降温是基础
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冷敷额头,避免酒精擦浴(尤其儿童)。低烧时可通过发汗辅助退热,如饮用姜糖水并盖被休息,但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
药物使用需科学
体温≥38.5℃可考虑退烧药,成人常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餐后服用以减少肠胃刺激。注意:
- 解热药连用不超过3天,无效需就医;
- 儿童避免阿司匹林,孕妇用药前咨询医生;
- 药物仅缓解症状,病因(如感染)需配合抗生素等治疗。
-
特殊人群差异化处理
婴幼儿优先捂囟门、搓脚心等中医手法,禁用酒精擦浴;老年人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战。持续高热(>39℃)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时,应立即送医。 -
休养与监测不可少
保持室内通风,饮食清淡易消化。记录体温变化,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式。
提示:发烧是身体免疫反应,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可轻视。合理降温的务必排查病因,避免延误重症(如脑膜炎、败血症)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