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出现肿胀,需立即就医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狂犬病致死率近100%,且野狗健康状况不明,延迟处理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即使伤口未出血,红肿仍可能属于Ⅱ级或Ⅲ级暴露,需专业评估。
-
伤口处理优先级最高: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彻底清除病毒残留。深伤口需配合注射器灌注冲洗,避免病毒深入。酒精或碘伏消毒后保持伤口暴露,减少病毒繁殖风险。
-
疫苗接种不可妥协:狂犬疫苗需按“5针法”(0、3、7、14、28天)或“2-1-1”程序(首日双针+第7、21天各1针)全程接种。首针应在24小时内完成,延迟接种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
免疫球蛋白的关键作用:对于Ⅲ级暴露(如贯穿伤、头面部咬伤),除疫苗外还需注射免疫球蛋白,直接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以中和病毒。野狗咬伤默认按高风险处理,即使轻微红肿也建议联合使用。
-
野狗的特殊风险:与家犬不同,野狗未接种疫苗且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无法实施“十日观察法”,必须按最严标准处置。破伤风疫苗也需同步评估接种。
-
特殊人群无例外:孕妇、儿童、老人被咬后同样需全程接种,疫苗安全性已获验证。过敏体质者需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但不可放弃免疫保护。
总结:肿胀是机体对创伤和潜在病毒感染的反应,绝非轻微损伤标志。野狗咬伤后应第一时间完成冲洗-消毒-就医流程,依赖专业医疗判断而非自行观察。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付出致命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