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骤降引发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炎症反应加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发斑块脱落、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从而增加心梗、脑卒中等风险。
-
血管收缩与血压波动
寒冷刺激会触发人体应激反应,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这种代偿机制会直接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荷。血管腔变窄可能挤压动脉内已有的斑块,增加其破裂或脱落风险,引发急性栓塞。 -
血液黏稠度上升
低温环境下,人体代谢减缓且饮水量减少,血液黏稠度显著提高,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若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可能堵塞狭窄的血管,导致心肌或脑组织缺血坏死。 -
炎症反应与感染诱发
回寒天气易引发呼吸道感染,炎症因子释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感染引起的发热、脱水等症状会进一步加剧血液循环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
高危人群需警惕
已有颈动脉斑块、房颤或高血压的患者风险更高。寒冷可能直接刺激颈动脉斑块脱落,而房颤患者本就存在心房内血流淤滞,低温会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应对回寒天气,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保暖、适度补水、避免晨间剧烈活动,并遵医嘱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