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昏迷是指因体温过低或代谢紊乱导致意识丧失,并伴随皮肤湿冷症状的危急状态,常见诱因包括低血糖、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极端寒冷环境。其核心机制是机体为维持生命体征,优先保障心脑供血而收缩外周血管,导致皮肤散热异常与温度下降。
- 低血糖昏迷:血糖骤降触发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冷汗、皮肤湿冷及意识模糊。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长时间未进食是典型诱因,需立即补充糖分以避免脑损伤。
- 休克状态:失血、感染或过敏等引起的休克会减少外周循环血量,皮肤因血管收缩呈现湿冷苍白,常伴随脉搏微弱、血压下降,需紧急扩容或抗感染治疗。
- 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导致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引发体温下降,皮肤湿冷可能伴随乏力、体重增加等慢性症状。
- 低温暴露: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会引发失温症,体温低于28℃时可能昏迷,皮肤湿冷因血管收缩与寒颤产热失衡所致,需逐步复温避免心脏骤停。
- 神经系统或中毒因素:脑部疾病或某些毒素(如有机磷农药)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异常出汗与末梢循环障碍。
若发现患者出现皮肤湿冷合并意识障碍,应立即保暖、评估呼吸心跳,并尽快送医。日常需注意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合理用药,寒冷环境中加强防护以预防此类急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