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中暑高热需警惕环境温差与散热障碍,核心在于及时降温、科学补液、避免误区。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机制易失衡,尤其当冷热交替频繁或室内通风不良时,更易引发热痉挛、热衰竭甚至热射病,需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
- 环境调控: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高温空间,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外出时注意逐步适应温差。室内湿度超过60%时需配合除湿,防止汗液蒸发受阻。
- 科学降温: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部位(颈部、腋窝等),忌直接冰敷或酒精擦拭。体温超过38.5℃需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
- 补液策略: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料或淡盐水,每小时不超过500毫升。避免猛灌冰水或甜饮,以防胃肠痉挛或低钠血症。
- 特殊人群防护:老年人避免过度包裹衣被,儿童需穿透气衣物;慢性病患者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不含酒精型)。
- 急救要点:若患者昏迷,采取“移-敷-饮-擦”四步法,保持侧卧防窒息,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冷空气中暑的隐蔽性更强,关键在于预防与快速响应。夏季即使待在室内,也需定时通风、监测体感,避免因“假性凉爽”延误处理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