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中暑高热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通过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冰敷大血管部位)和补充电解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快速缓解,重症需及时就医。
-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湿热环境中。松解或脱去衣物,促进散热,同时避免直接吹冷风或空调直吹。
-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冰袋包裹后冷敷(避免皮肤冻伤)。若条件允许,可用27-30℃温水坐浴或擦浴,逐步降温至38℃以下。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忌饮酒精或高糖饮料,以免加重脱水。
-
药物与急救处理:轻症可口服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解暑药;若出现高热(超40℃)、昏迷或抽搐,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平卧并持续物理降温。
-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需更谨慎,避免自行用药,降温时水温不宜过低,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必要时优先送医。
湿冷环境中暑易被忽视,但高热风险更高。及时干预可避免热射病等严重后果,日常需注意防暑降温,外出备好防晒工具和解暑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