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后需立即脱离低温环境,并用38-42℃温水浸泡复温,避免雪搓、火烤等错误方法。复温后需保持干燥保暖,严重冻伤应及时就医。预防冻伤的关键是防寒、防潮、增强耐寒能力,避免饮酒御寒等误区。
-
快速复温是核心措施: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温水中15-30分钟,至皮肤转红、温度恢复。若无温水,可用腋下或腹部体温复温。严禁雪搓、火烤或冷水浸泡,否则会加重组织损伤。全身冻僵者复温至肛温32℃即可停止,避免代谢负担。
-
正确处理不同冻伤程度:
- 轻度冻伤(皮肤发红、疼痛):可按摩或辣椒秸煮水浸泡,促进血液循环。
- 二度冻伤(水疱形成):消毒后刺破水疱引流,涂抹冻疮膏并包扎。
- 三度冻伤(皮肤苍白、麻木):需专业医疗干预,如清创或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
复温后护理与用药:
- 用毛毯或电热毯保暖,避免二次冻伤。
- 疼痛剧烈时可口服止痛药,破溃处需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预防感染。
- 严重者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
-
预防冻伤的五大原则:
- 防寒:穿戴手套、耳罩,避免皮肤暴露。
- 防潮:及时更换潮湿衣物鞋袜。
- 防静:定期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 增强耐寒力:冷水浴锻炼或补充营养。
- 避免饮酒:酒精会加速散热,反而降低抗寒能力。
冻伤急救需分秒必争,错误方法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若出现皮肤苍白、麻木或意识障碍,务必立即就医。日常预防比救治更重要,尤其在极寒天气中需全面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