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畏寒怕冷的核心原因是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温煦功能下降。 低温环境下,身体为维持核心温度会收缩外周血管,若存在体质虚弱、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中医所述的“阳虚血虚”等问题,会加剧寒冷感知,甚至出现手脚冰凉、关节冷痛等症状。
- 阳气不足(阳虚):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这类人群全年怕冷,尤其回寒时症状加重,常伴面色苍白、乏力、腹泻等。阳气如同身体的“火炉”,火力不足则难以抵御外寒。
- 气血亏虚:缺铁、贫血或失血过多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末梢循环供血不足,手脚因缺血更易感到寒冷。女性经期后更需注意补血温阳。
-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素调控代谢产热,若分泌不足(如甲减),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即使穿厚衣仍觉寒冷。
-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贪凉饮冷会损耗阳气;缺乏运动使肌肉产热减少,脂肪虽厚但御寒效果差。
- 疾病或药物因素: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异常怕冷。
改善畏寒需对症调养:阳虚者可通过艾灸、姜茶温补阳气;血虚者宜用当归、红枣食疗;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排查甲减、贫血等疾病。回寒时节更需防寒保暖,避免“寒上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