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钠、钾、镁)严重流失,若仅补充水分而未及时补盐,会引发肌肉细胞渗透压失衡,从而触发中暑痉挛。典型表现为四肢或腹部肌肉突发疼痛性抽搐,常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不适应高温的人群,严重时可进展为热衰竭或热射病,危及生命。
- 电解质失衡是核心原因:高温中剧烈运动或劳动时,汗液带走大量盐分,若仅饮水不补盐,血液中钠浓度骤降,肌肉因电信号紊乱而痉挛。
- 环境与个体因素叠加:气温>38℃、湿度>60%的环境会阻碍汗液蒸发,散热效率下降;老年人、肥胖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因调节能力弱而中招。
- 症状识别与紧急处理:突发肌肉硬结、抽搐(常见于小腿或手臂),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需立即停止活动,移至阴凉处,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若30分钟内未缓解需就医。
- 预防重于治疗:户外活动前2小时分次饮用500ml含电解质的水,穿戴透气衣物,避免正午高温时段作业,定期休息并监测尿液颜色(过深提示脱水)。
中暑痉挛是身体发出的高温警报,及时干预可避免恶化。长期防暑需结合环境适应与科学补水,尤其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