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发作,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机制加重心脏负担、血液黏稠度升高诱发血栓,以及血压波动导致血管压力骤增。当气温超过31℃时,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34.1%。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血管扩张和大量排汗散热,但这一过程会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急性心梗或脑卒中。
-
心脏供血失衡与缺氧风险
高温促使皮下血管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3~5倍,但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反而减少。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气短;冠状动脉狭窄者更易因心脏负荷加重而突发心梗。高温环境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 -
血液黏稠度与血栓形成
排汗过多若不及时补水,会导致体液流失、血液浓缩。黏稠的血液流速减慢,血小板易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后可能引发脑梗或肺栓塞。研究显示,32℃以上气温使脑卒中风险增加66%,且危险性随温度攀升持续上升。 -
血压波动与血管损伤
高温初期可能因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但夜间血压易反弹升高。部分患者擅自调整降压药剂量,反而加剧血压波动,加速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空调房与户外的温差超过8℃时,血管骤然收缩可能诱发心绞痛。 -
电解质紊乱与心脏功能抑制
大量出汗会流失钠、钾等电解质,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高温还可能导致热射病,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严重时可造成多器官衰竭。
预防关键:保持适度补水(每日2000ml以上)、避免高温时段外出(10:00~16:00)、稳定室内外温差(≤8℃),并遵医嘱规律用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警惕清晨和午后的血压峰值,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