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发热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阻碍人体散热,同时霉菌滋生和免疫力下降引发感染性疾病。具体表现为:体感温度飙升、汗液蒸发受阻,以及病毒细菌活跃导致的感冒、呼吸道感染或真菌性肺炎等。
-
湿度与体感温度的双重压迫
梅雨季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汗液难以蒸发,导致热量蓄积。即使实际气温仅30℃,体感温度可超40℃。此时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工作,易引发头晕、乏力等类似发热的不适感。 -
微生物的爆发式繁殖
潮湿环境加速霉菌(如曲霉菌)和细菌滋生。吸入霉变空气或接触污染物品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食用霉变食物则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伴发热。 -
免疫力遭遇“湿温围剿”
骤雨和温差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更易入侵。儿童易出现手足口病(初期发热),成人常见风寒感冒或暑湿型发热,表现为反复低热、舌苔厚腻。 -
慢性病患者的“湿热陷阱”
风湿病患者关节疼痛加剧时可能伴随低热;心血管疾病人群因血液黏稠度增加,代谢异常也会引发体温波动。
提示: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淋雨受凉;发霉物品及时清理,食物充分加热;出现持续发热或胸闷需就医排查感染。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兼顾除湿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