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中暑衰竭的直接原因是高温环境下人体热量积聚与散热失衡,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水盐代谢紊乱,进而引发以循环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的急性症状。 其核心机制包括汗腺功能衰竭、电解质丢失和有效血容量不足,严重时可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
-
体温调节失效
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3℃)且湿度较高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若持续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汗腺因过度疲劳而停止排汗,热量无法及时散失,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直接损伤细胞功能。 -
电解质与水分失衡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等电解质流失,若仅补充淡水而未补盐,会引发低钠血症,加剧肌肉痉挛和乏力。体液不足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出现血压下降、头晕等循环衰竭表现。 -
热应激反应失控
高温触发全身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导致血液重新分配至皮肤,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此时若继续体力活动,可能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异常、凝血紊乱,甚至脑水肿昏迷。
提示:预防中暑衰竭需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穿着透气衣物,并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500ml以上。若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等症状,需立即移至阴凉处平卧,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并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