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昏迷是由于低温环境导致人体核心体温骤降,引发脑供血不足、代谢紊乱或腺垂体功能异常等病理反应,严重时可造成意识丧失。
-
低温引发的生理紊乱
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同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加剧缺氧风险。若体温持续低于3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完全抑制,直接诱发昏迷。 -
代谢与电解质失衡
低温会减缓代谢速率,导致乳酸堆积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影响神经肌肉信号传导,严重时引发代谢性酸中毒,抑制大脑活动。 -
腺垂体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因腺垂体功能减退(如全垂体功能不足),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冬季更易出现渐进性昏迷,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肛温确诊。 -
基础疾病诱发风险
原有低血糖、心律失常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低温可能加速病情恶化。例如,心脏传导系统受低温干扰,易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预防与应对: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及时补充热量,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内分泌及心血管功能。一旦出现意识模糊,应立即就医复温并纠正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