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热衰竭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盐分过度流失,引发体液与电解质失衡的急性症状。关键诱因包括环境高温高湿、剧烈运动、水分补充不足及基础疾病影响,核心表现为头晕、冷汗、脉搏微弱,需及时降温补液避免恶化至热射病。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但持续出汗会使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若未及时补充,血液容量下降导致循环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血压降低。此时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但器官已因灌注不足出现功能障碍。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户外劳动者风险更高。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且常伴有慢性病用药(如利尿剂),进一步加剧脱水风险。长时间暴露于无风环境或穿着不透气衣物,会阻碍散热形成恶性循环。
急救时需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并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若1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送医——这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兆,致死率高达60%。
预防的关键在于主动补水(每小时500ml)、避开高温时段活动,并选择透气衣物。有慢性病者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避免成为热衰竭的“高危人群”。记住:早期识别与快速降温是阻断病情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