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出现眼花的主要原因是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及眼部调节功能下降,具体表现为视物模糊、短暂性视力波动或干涩不适。这与环境湿度骤增、气压变化及人体代谢调节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易发于体质敏感或长期用眼人群。
-
湿邪困阻气血
梅雨季湿气重,中医认为湿性黏滞易阻滞经络,导致头面部气血供应不足,引发短暂性眼花或头晕目眩。湿邪与暑热交织还可能加重眼睑沉重感,甚至伴随头痛。 -
气压与血氧影响
低气压环境会降低血氧浓度,使视网膜供氧不足,尤其对高血压或贫血患者更明显。部分人可能出现视野闪烁或一过性黑蒙,类似“天气病”反应。 -
微生物滋生与过敏
潮湿环境加速霉菌、花粉扩散,易诱发过敏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红、发痒及分泌物增多。揉眼等动作会进一步刺激角膜,加重视物模糊。 -
用眼疲劳加剧
室内活动增多时,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减少眨眼频率,泪膜稳定性被破坏,干眼症状(如灼烧感、间歇性模糊)在梅雨季更易反复。 -
内湿与外湿叠加
脾虚体质者因运化水湿能力弱,可能出现“内湿”滞留,与外界湿气呼应,导致眼周水肿、视物变形,甚至加重青光眼等慢性眼病。
应对提示:保持室内湿度50%-60%,适当饮用薏米水或陈皮茶健脾;过敏人群需减少外出时佩戴护目镜;每用眼30分钟远眺休息,必要时使用人工泪液。若眼花持续或伴随头痛呕吐,需警惕急性眼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