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出现发烧主要与环境湿度过高、细菌病毒滋生、温差变化大等因素有关。潮湿闷热的环境易滋生霉菌和病原体,加上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或湿温型感冒,导致发热反复或持续低热。
-
病原体活跃性增强:梅雨季高温高湿环境加速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如肠道病毒)繁殖,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高发,早期症状常伴随发热。儿童在人群密集场所更易通过接触或飞沫感染。
-
温差与受凉诱发:空调使用频繁或淋雨后未及时保暖,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冷刺激使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引发风寒感冒或细菌性咽炎,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
-
湿邪内阻的体质影响:中医认为梅雨季节“湿邪”易困脾,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若饮食贪凉或食用霉变食物,可能引发湿温型发热,症状多为身热不扬、舌苔厚腻,常规退烧药效果不佳。
-
交叉感染风险上升:潮湿环境中的霉菌、螨虫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间接削弱免疫力。例如螨虫叮咬或霉菌吸入可能诱发皮炎或哮喘,继发感染时伴随低热。
预防梅雨季发烧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除湿,避免骤冷骤热;饮食清淡且确保食物新鲜;淋雨后及时更换干衣物,必要时用藿香正气类药品祛湿解表。若发热超过3天或反复发作,建议就医排查感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