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高热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辅助结合治疗,同时补充水分电解质,严重者需紧急就医。关键措施包括快速转移至阴凉处、脱衣散热、温水擦拭或冰袋冷敷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若体温超过39℃或出现意识障碍,必须拨打急救电话。
物理降温是核心步骤,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喷洒凉水,避免直接使用冰水以防寒战。可配合冰袋局部冷敷,但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中医推荐清热解毒类中药(如藿香正气水、金银花)缓解症状,西医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补充含盐饮料或口服补液盐能纠正脱水,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对于持续高热或昏迷患者,医院可能采用4℃~10℃生理盐水灌肠或静脉输液治疗。
预防复发需注意恢复期调理:饮食选择绿豆汤、冬瓜汤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保持环境通风,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中暑后更易出现并发症,需密切观察48小时。若曾出现热射病,后续高温季节应避免剧烈运动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提示:中暑高热是急症,自行处理仅适用于轻症,任何疑似重症表现(如抽搐、谵妄)均需专业医疗干预。日常防暑比治疗更重要,高温时段减少外出,穿戴透气衣物,定时补充电解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