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后确实更容易被蚊虫叮咬,关键原因在于积水增多加速蚊子繁殖,且闷热潮湿环境会刺激人体分泌更多吸引蚊子的化学物质。
-
积水是蚊子的“产房”
雷阵雨形成的短暂积水(如花盆托盘、废弃容器)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雌蚊吸食人血后,可在积水中产卵200-300枚,7-14天即可孵化成蚊。雨后10天常是蚊虫叮咬高峰期。 -
闷热天气激活人体“招蚊信号”
雷雨前的低气压和高温会促使人体分泌更多乳酸、尿酸和二氧化碳,这些物质通过汗液和呼吸释放,成为蚊子的定位线索。深色衣物吸热后进一步放大此类信号。 -
蚊子具备“雨中生存技能”
尽管大雨可能击落部分蚊子,但其轻量级体重和疏水性体毛能帮助它们随雨滴滑落逃生。雨后存活蚊子会集中寻找血源以补充能量。
提示:雨后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外出穿浅色长袖并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液,可大幅降低被叮咬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