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布鲁氏菌病,但冬季接触未煮熟的牛羊肉、生乳或病畜污染物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生肉、生乳传播,与气温变化无直接关联,但寒冷季节因饮食偏好(如涮锅、烧烤)和防护疏忽可能间接提升暴露风险。
-
传播途径与季节关联性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感染:直接接触病畜分泌物(如接羔、屠宰)、食用未煮熟的肉奶制品、吸入污染飞沫。冬季人们常食用牛羊肉火锅或烧烤,若未彻底煮熟,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而牧区或养殖户在寒冷环境下操作防护不足,也可能增加接触传播风险。 -
症状与易被忽视的特点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1-3周,表现为长期发热(38.5℃以上)、夜间多汗、关节痛(如膝关节、髋关节)和乏力,易被误认为感冒或“回寒”不适。慢性感染可能反复发作,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男性睾丸炎或女性流产等严重后果。 -
高危人群与冬季防护重点
畜牧业、屠宰业从业者需全年防护,但冬季需特别注意操作时穿戴手套、口罩,避免皮肤接触流产物。普通人群应避免饮用生奶,涮肉务必煮熟,家庭烹饪做到生熟案板分开,处理生肉后及时消毒。 -
治疗与早期干预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关节痛,且有牛羊肉或生乳接触史,应主动告知医生并检测布鲁氏菌。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利福平)可治愈,延误治疗可能转为慢性,难以根治。
总结提示:冬季饮食和劳作习惯可能间接增加布鲁氏菌暴露,但科学防护和熟食习惯能有效阻断感染。若症状持续,及时就医排查,避免误判为普通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