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确实可能导致脱水热,尤其是婴幼儿和新生儿。当环境温度过高或保暖过度时,身体大量出汗却未能及时补水,水分蒸发减少会阻碍散热,引发体温升高甚至脱水热。关键风险因素包括:高温环境、包裹过严、水分摄入不足,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 脱水热的本质是散热失衡。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出汗蒸发散热,但脱水时汗液减少,热量蓄积导致体温飙升。婴幼儿因汗腺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弱,更易中招。
- 环境温度是主要诱因。夏季高温或冬季过度保暖(如电热毯、厚被褥)均可能引发。新生儿出生后2—4天若补水不足,体温可骤升至39—40℃。
- 症状警示需警惕。除发热外,患儿可能出现烦躁、尿少、皮肤弹性差,严重时伴随酸中毒或脑损伤。成人脱水热则表现为口渴、头晕、电解质紊乱。
- 及时干预是关键。立即降低环境温度、松解衣物,用温水擦拭腋下等部位物理降温,并少量多次补充水分。若体温持续过高或出现昏迷,需紧急就医。
- 预防重于治疗。避免高温环境长时间停留,婴幼儿衣物应透气宽松,定时检查颈背部是否出汗。运动后或发热时,优先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而非高糖饮料。
提示:脱水热并非仅限夏季,任何导致脱水的高温场景都可能触发。保持水分平衡和适度散热,是维护体温健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