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热衰竭需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与水分,并采取物理降温。若出现外寒内热症状(如手脚冰凉但口干舌燥),需同步调和寒热,避免生冷食物并辅以温阳散寒措施。以下是具体应对方法:
-
紧急处理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饮用含盐凉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单纯补水导致电解质失衡。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需静脉补液并就医。 -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动脉处,或冰袋包裹后置于血管丰富区域。避免直接冰敷皮肤,可间隔布料防止冻伤。体温降至38.3℃后停止降温。 -
调和寒热矛盾
外寒内热者需饮食调理:减少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适量摄入姜、桂圆等温性食材。中医调理如艾灸足三里穴或服用黄连汤(需医师指导),避免自行用药。 -
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及老年人易出现寒热错杂,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高热伴寒战或器官衰竭迹象(如呼吸困难),必须立即送医,不可延误。
总结:回寒热衰竭的关键是快速降温与补液,同时区分单纯热衰竭或寒热夹杂症状。日常预防需避免高温暴晒,合理补充电解质,体质虚弱者更应注重环境调节与饮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