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天气下预防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和严格消毒。布鲁氏菌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易通过接触病畜分泌物、食用未煮熟的肉奶或吸入污染气溶胶传播。重点人群(如养殖户、屠宰工)需穿戴防护装备,普通人群应避免生食乳肉制品,出现发热、多汗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
源头控制
养殖场需定期消毒圈舍,使用1:400的84消毒液或2%-3%火碱喷洒,每周至少2次。病畜流产物需深埋或焚烧处理,污染区域用生石灰消毒。自繁自养或引种时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菌牲畜。 -
职业防护
接触牲畜时须佩戴手套、口罩、胶靴和防水围裙,工作后彻底洗手并消毒工具。接产、剪毛等操作中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流产物,器械需高温或化学消毒。高危职业者建议接种疫苗。 -
饮食安全
生鲜奶必须煮沸后饮用,牛羊肉需彻底煮熟(中心温度≥60℃)。菜刀、砧板生熟分开,处理生肉后需热水消毒。不购买来源不明的畜肉及内脏。 -
环境管理
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及时清理粪污和积水,减少气溶胶产生。洪涝后需加强环境消杀,死亡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
症状识别与就医
潜伏期1-4周,典型症状包括波状热、夜间盗汗、关节痛和肝脾肿大。疑似暴露后若持续发热,应主动告知接触史并规范治疗,避免慢性化。
潮湿季节布病风险升高,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阻断。牢记“熟食、防护、消毒”三原则,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早诊断、足疗程用药,确保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