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中暑高热需警惕湿热双重威胁,核心应对原则是快速降温、科学补液、及时就医。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热射病等致命风险,重点人群(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需加强预防,掌握“移、敷、饮、擦、降”五步急救法,避免错误操作如服用退烧药或酒精擦拭。
-
湿热环境更易中暑:梅雨季气温虽未必极高,但湿度超60%时汗液难以蒸发,体温调节失效,核心体温超过40℃可致多器官衰竭。北京导游热射病死亡案例警示,即使阴雨天也可能因高强度活动引发中暑。
-
识别中暑三个阶段:
- 先兆中暑:头晕、口渴、多汗,体温略高(<38℃)——立即移至阴凉处补水;
- 轻度中暑: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38.5℃以上——需物理降温并补充电解质;
- 重度中暑:昏迷、抽搐、无汗,体温超40℃——立即拨打120并持续冰敷大血管处。
-
急救关键五步法:
- 移: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平躺解开衣物;
- 敷:冰袋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饮: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15分钟200毫升);
- 擦:冷水擦拭全身至皮肤发红,配合扇风加速散热;
- 降:重症者昏迷时保持侧卧防窒息,持续降温至38.5℃以下。
-
预防措施比急救更重要:
-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1.5升,适量补充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 物理防护:穿浅色透气衣物,佩戴宽檐帽,随身携带冰毛巾;
- 环境调节:室内空调设定26℃左右,老人避免为省电关闭通风;
- 高危监护:户外工作者结伴行动,老人每日至少两次健康确认。
梅雨季防暑需打破“只有暴晒才危险”的误区,室内外均需警惕。随身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干预,切勿因“忍一忍”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