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中暑痉挛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严重时需就医。高湿度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肌肉痉挛甚至热射病,需警惕头晕、抽搐等症状。
- 快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梅雨天室内湿度常超70%,需配合风扇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
- 科学补液:饮用含盐饮料(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补充。大量出汗会导致钠、钾流失,引发热痉挛,避免一次性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
- 针对性降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冰袋包裹后局部外敷。若体温超过38.5℃,需持续物理降温至38℃以下。
- 痉挛处理:轻柔按摩抽搐部位,避免强行拉伸。若持续抽搐超过10分钟或意识模糊,应立即送医,可能需静脉补液或药物控制。
- 高危人群防护:老年人、户外工作者需定时补水,穿戴透气衣物,避免正午外出。室内可放置除湿机,保持湿度在60%以下。
梅雨季中暑易被忽视,但危害不亚于高温天。出现先兆症状如乏力、恶心时,就应干预,避免发展为重症。日常可备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应急,但严重中暑必须专业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