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期间的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引发中暑昏迷,但直接诱因并非降雨本身,而是湿热叠加导致的人体散热障碍。夏季雷雨前后常伴随闷热天气,若未及时补水降温,可能引发热射病等重度中暑,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需紧急救治。
-
雷暴雨与中暑的关联机制
雷雨前常出现“桑拿天”,高温(超过30℃)与高湿度(超过60%)双重作用会阻碍汗液蒸发,使体温调节失效。此时若长时间户外活动,体内热量蓄积可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从头晕、恶心迅速进展为昏迷。 -
易被忽视的高危场景
- 雨后转晴时:阳光直射加速地面水分蒸发,湿度骤升且温度反弹,户外作业者更易中暑。
- 密闭空间:雷雨时关闭门窗的室内若通风不良,可能形成局部高温高湿环境,老年人及儿童风险较高。
-
区分雷雨相关不适与中暑
淋雨后出现的寒战、低烧多为受凉或感染,而中暑典型表现为皮肤灼热、无汗、体温超40℃。两者处置方式不同,混淆可能延误救治。 -
紧急处理与预防要点
-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 雷雨季外出携带便携风扇或降温贴,避免穿不透气衣物,每15分钟饮水100-150毫升。
雷雨季需警惕“湿热隐形杀手”,出现疑似中暑症状应第一时间降温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或捂汗等错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