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本身不会直接引起中暑高热,但可能通过体温调节紊乱、免疫力下降等机制间接增加中暑风险。 中医将此类情况归为“阴暑”,即寒湿侵袭与暑热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病理状态,需警惕寒热交替下的身体异常反应。
回寒与中暑高热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体温调节失衡:回寒时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散热能力下降;若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机体无法快速切换散热模式,导致热量蓄积。中医认为“阴暑”患者因贪凉受寒,毛孔闭塞,暑邪内蕴化热,出现高热与恶寒并存的矛盾症状。
- 电解质与水分代谢异常:寒邪侵袭可能引发呕吐、腹泻,造成隐性脱水;叠加高温出汗,电解质丢失加速,易诱发热痉挛或热衰竭。
- 免疫屏障削弱:风寒感冒未愈时,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更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头晕、意识模糊等中暑前兆。
预防此类情况需注意:避免骤冷骤热环境转换,体质虚弱者慎用冷饮或空调直吹;出现寒战发热时及时测量体温,若超过38.5℃且伴随口渴、皮肤干燥,需按中暑处理。藿香正气类药物对“阴暑”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重度中暑必须立即就医。
夏季养生需兼顾防暑与防寒,尤其空调房内可备薄毯保护肩颈,户外活动前喝淡盐水预补水电解质。寒热交替季节更应关注身体信号,避免“假感冒真中暑”的误判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