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引起疲倦,主要与体温调节消耗能量、气血运行受阻、生物钟紊乱等因素相关。寒冷刺激会触发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能量分配变化和代谢率下降,从而引发困倦、乏力等反应。以下是具体分析:
- 能量消耗增加:寒冷环境中,身体需消耗更多能量维持核心体温,导致肌肉和器官供能不足,产生疲倦感。若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可能伴随手脚冰凉、反应迟钝等症状。
- 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气侵袭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影响氧气和养分输送,尤其易导致脾肾阳气不足,表现为午后倦怠、肢体酸软。
- 生物钟与光照影响:回寒常伴随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增加而血清素减少,扰乱睡眠节律,白天易出现嗜睡、精神萎靡。
- 活动量减少:寒冷天气减少户外运动,肌肉代谢降低,乳酸堆积可能加重疲劳感;久坐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 潜在健康问题:长期回寒疲倦需警惕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慢性炎症,尤其是伴随持续畏寒、体重异常变化时建议就医排查。
应对建议:注意保暖(尤其腹部和足部),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可加入姜、红枣等温补食材,避免过度依赖高糖食物提神。调整作息规律,白天尽量接触自然光,改善睡眠质量。若疲倦持续或加重,需结合医学检查排除病理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