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会引起畏寒怕冷,尤其是体质偏弱或阳气不足的人群。 中医认为,寒邪入侵会抑制阳气运行,导致气血不畅、代谢减缓,从而引发手脚冰凉、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现代医学也指出,气温骤降会刺激血管收缩,降低末梢血液循环效率,加重怕冷反应。
-
寒邪损伤阳气
回寒时外界的寒湿之气易侵入人体,中医称为“阴盛则寒”。阳气不足者(如长期熬夜、久病体虚人群)温煦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抵御寒邪,表现为持续性怕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这类人群需重点防护腰腹、背部等阳气枢纽部位,避免受凉。 -
血液循环受阻
低温会促使血管收缩,血液优先供应核心脏器,导致四肢末梢供血不足。血虚或贫血者症状更明显,可能出现手脚青紫、麻木。建议通过泡脚、适度运动(如快走)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中增加铁、蛋白质的摄入。 -
代谢与免疫下降
寒冷环境下,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会降低产热效率,而免疫力下降可能引发反复感冒。补充温性食物(如姜茶、羊肉)、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代谢水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警惕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
湿寒叠加效应
回寒常伴随雨雪天气,湿气加重寒邪的凝滞性,易引发关节酸痛、脾胃不适。可借助艾灸(如神阙穴、足三里)或佩戴保暖护具祛湿散寒,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总结:应对回寒引起的畏寒需“内外兼修”——外部加强重点部位保暖,内部通过饮食、运动提升阳气与血液循环。体质特殊者(如阳虚、贫血)可结合中医调理,逐步改善寒性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