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通常不会直接引起体温升高,但可能通过降低免疫力间接导致发热。人体核心体温由下丘脑严格调控,健康状态下维持在36℃~37℃之间。湿冷环境会加速热量流失,使体感温度更低,而极端情况下可能触发“反常脱衣现象”(误觉发热,实际体温未升)。若出现体温异常,需警惕寒冷诱发的感染或体温调节失衡。
湿冷环境对体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导热效应:水分导热性是空气的25倍,潮湿空气会更快带走体表热量,导致核心体温更难维持。此时人体会通过颤抖产热,但若持续暴露,可能因能量耗尽反而出现体温过低。
- 免疫干扰:长期湿冷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病毒入侵风险(如流感),此时发热是免疫应答的表现,而非环境直接导致。
- 感知偏差:高湿度会放大寒冷感知,例如5℃、湿度70%时体感仅2.6℃,易误判为“发烧”,实际体温计测量仍正常。
应对湿冷天气,建议优先保持干燥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若体温持续高于37.3℃,需排查感染等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