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确实可能引起脱水,尽管这类环境不像高温天气那样直观导致水分流失,但低温抑制口渴感、呼吸性水分蒸发加速、隐性出汗增加等因素会悄然加剧脱水风险,尤其在户外活动或未及时补水的情况下更需警惕。
-
口渴感降低导致补水不足
寒冷环境下,人体对口渴的敏感度显著下降,容易忽略水分补充。研究表明,冬季户外运动者常因“不觉得渴”而减少饮水,连续数日可能引发慢性脱水,伴随头晕、疲劳等症状。 -
呼吸与隐性水分流失加剧
湿冷空气中,每次呼吸都会带走大量水蒸气(可见的“白气”即为水分),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会进一步增加流失。汗液在低温下快速蒸发,使人误判出汗量,实际水分消耗可能接近夏季。 -
寒冷性利尿与电解质失衡
低温刺激血管收缩,肾脏排尿量增加以调节血容量(寒冷性利尿),若未同步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可能引发低钠血症,表现为肌肉痉挛或意识模糊。 -
湿冷环境下的特殊风险
雨水或融雪浸湿衣物后,人体为维持体温会加速能量代谢,间接增加水分需求。若衣物不透气,内层汗液滞留可能同时引发失温与脱水,形成双重威胁。
提示:冬季应定时定量饮水(每日1.5-2升),优先选择温水或温热的电解质饮料;户外活动前称重并记录,通过体重差估算补水量(每减少1公斤约需补水1.5升)。若出现尿液深黄、持续头痛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