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可能通过影响光照、生物节律和社交活动间接诱发或加重抑郁症,但并非直接病因。 冬季抑郁症(季节性情感障碍)的高发与低温导致的日照减少、褪黑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中老年人、室内工作者及已有抑郁倾向者更需警惕。
-
光照与激素变化:寒冷季节昼短夜长,阳光不足会抑制“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合成,同时刺激褪黑素过量分泌,导致情绪低落和嗜睡。最新研究还发现,特定生物钟基因变异可能通过糖皮质激素信号加剧冬季抑郁行为。
-
活动减少与社交隔离:低温使人减少户外运动,内啡肽分泌降低,同时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增强。中医认为寒邪会阻滞气血运行,加重肝郁脾虚者的烦躁情绪。
-
易感人群与症状:50岁以上女性、慢性病患者及长期缺乏锻炼者风险较高,典型表现为持续悲伤、食欲异常、睡眠障碍和注意力涣散。部分患者会伴随体重增加或躯体疼痛。
-
科学应对策略:每日上午晒太阳30分钟可调节生物钟;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B族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室内瑜伽等轻度运动能改善循环;保持规律作息和主动社交尤为关键。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及时就医。
冬季情绪波动常见,但通过主动干预大多可缓解。若自我调节无效,务必寻求专业心理支持,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