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也可能引起热衰竭,但并非直接由低温导致,而是与高湿度、闷热环境及人体散热障碍密切相关。关键诱因包括:湿度阻碍汗液蒸发、通风不良导致热量蓄积、体力活动加剧产热,以及基础疾病削弱体温调节能力。
- 湿度与散热失衡:阴雨天空气湿度常高达80%以上,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核心温度升高。即使气温未达高温标准(如30℃以下),高湿环境仍可能引发热衰竭。
- 闷热环境加剧风险:缺乏阳光直射的阴雨天,若通风不良(如密闭车间、地下室),热量无法散逸,可能形成局部高温高湿环境,诱发头晕、乏力等热衰竭症状。
- 体力活动的双重影响:阴雨天进行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时,身体产热增加,若未及时补水或穿着不透气衣物,会加速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进而发展为热衰竭。
- 特殊人群更易中招: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者,因体温调节功能较弱,阴雨天即使轻微活动也可能出现热衰竭。
提示:阴雨天外出或室内活动时,应穿透气衣物、定时补水,避免长时间滞留闷热环境。若出现皮肤湿冷、恶心等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通风处降温,必要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