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脑中风,尤其是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风险更高。关键机制包括:脱水导致血液黏稠、高温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流分配失衡造成的脑部低灌注。夏季中风常被误认为中暑,但突发头晕、言语不清或肢体麻木可能是中风先兆,需立即就医。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若水分补充不足,血液会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高温促使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显示,气温超过32℃时,中风发生率增加66%,且滞后10小时内风险持续存在。
预防热中风需注意以下几点:
-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1.5-2升,采用“多次少饮”方式,避免血液浓缩。
- 合理控温:空调温度设定在27-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8℃,减少血管痉挛风险。
- 避免高温暴露:正午时段减少外出,使用物理防晒,出现头晕等症状时迅速转移到阴凉处。
- 识别先兆:牢记“BE FAST”口诀(平衡、眼睛、面部、手臂、语言、时间),发现异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夏季中风救治的黄金窗口期为发病后3-6小时,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更需警惕,即使轻微症状也不可忽视。通过科学防护和快速响应,能有效减少高温对脑血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