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增加中风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上升,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即“热中风”),而骤冷骤热的温差还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导致出血性中风。关键风险因素包括:脱水、空调直吹、血压失控及基础病管理不当。
-
高温高湿与血液黏稠
梅雨季气温常超32℃,湿度达70%-80%,人体通过大量排汗散热,若未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骤增,易形成血栓。老年人因口渴感知迟钝,更易脱水,突发脑梗风险显著升高。 -
温差刺激与血管痉挛
从闷热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或直吹冷风,血管急剧收缩可能引发痉挛。高血压患者此时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或栓塞。 -
基础疾病管理不足
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若未规律服药或监测指标,梅雨季血压、血糖更易失控。睡眠质量差、情绪烦躁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
预防措施
- 补水优先:不渴也要定时饮水,每日至少2000毫升,晨起后先喝一杯温水。
- 合理控温:空调设26℃以上,避免冷风直吹头部。
- 饮食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食物,增加蔬果和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
- 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总结:梅雨季需格外关注中风预警信号(如突发头晕、肢体麻木),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人群。保持规律作息、科学补水及稳定情绪,能有效降低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