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本身不会直接导致脱水热,但低温环境下若水分补充不足或保暖过度(如婴幼儿包裹过严),可能因散热障碍引发体温升高,即脱水热。 其核心机制在于低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消耗增加、口渴感减弱,以及过度保暖阻碍汗液蒸发,最终导致体温调节失衡。
低温环境下,人体为减少热量流失会收缩血管,减缓血液循环,虽减少皮肤水分蒸发,但呼吸、代谢等隐性失水仍在持续。若未及时补水,可能引发脱水。婴幼儿因体温调节能力弱,若被过度包裹,汗液无法蒸发会导致热量积聚,出现低热(通常不超过38℃),即脱水热。登山等寒冷环境中,寒冷性利尿(低温促使排尿增加)和口渴感抑制也会加剧脱水风险。
预防脱水热需注意三点:寒冷环境中定时补充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婴幼儿穿衣以“手足暖、颈背无汗”为参考,户外活动时采用分层保暖法并及时擦干汗水。若出现脱水热症状(烦躁、低热、尿量减少),应立即松解衣物、补充水分,并采用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措施。
提示:脱水热易被误认为感冒,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皮肤干燥无汗且补水后体温迅速下降。特殊人群(婴幼儿、户外工作者)需格外关注低温环境下的水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