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也可能导致热射病,但需满足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核心条件。关键风险在于湿度高阻碍汗液蒸发,闷热环境加速体温飙升,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尤需警惕。
-
湿度是隐形推手
阴雨天空气湿度常超80%,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骤降。即使气温未达极端高温(如32℃),体感闷热仍可能引发热射病。 -
无风环境加剧风险
缺乏空气流动时,人体周围形成“热屏障”,热量持续积聚。夏季雨后若突然放晴,高温高湿叠加更易诱发重症中暑。 -
特殊人群更脆弱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阴雨天气中长时间劳作或停留密闭空间(如未通风的工棚),可能迅速发展为热射病。 -
症状易被忽视
阴雨天中暑常误判为“着凉”,但头晕、皮肤灼热、无汗及意识模糊是典型信号。需立即转移到通风处,用冷水擦拭降温。
提示:阴雨闷热天应定时补充电解质水,避免正午外出,穿透气衣物。若出现高热伴神志不清,必须立即就医——热射病死亡率可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