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确实可能导致热衰竭,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体温调节失衡,进而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湿度高、通风差的环境会加剧风险,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和脱水。
-
湿度与散热障碍:阴雨天空气湿度常超过60%,汗液蒸发效率大幅降低,体热蓄积易引发热衰竭。中医理论指出,湿气重时会出现“湿重”现象,表现为身体沉重、恶心呕吐。
-
环境因素叠加:即使气温未达高温标准(如35℃),但若湿度高且无风,仍可能因循环血量不足和虚脱导致热衰竭。例如,车间、密闭空间等通风不良场所风险更高。
-
高危人群需警惕: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服用利尿剂等药物的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阴雨天更易发病。儿童和肥胖者也因散热效率低而风险增加。
-
预防与应急处理:
- 定时补水: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避免单纯饮用冰水。
- 穿着透气:选择宽松、速干衣物,避免合成纤维材质。
- 及时降温:出现头晕等症状时,立即移至阴凉处,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总结:阴雨天并非“天然空调”,其高湿特性可能比干热天气更危险。建议通过科学补水和环境调节降低风险,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若症状持续或意识模糊,应即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