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确实可能引发热射病,但并非单纯由温度决定,而是高温、高湿、个体差异及活动强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环境温度超过32℃且湿度大于60%时,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若叠加剧烈运动、脱水或体质虚弱等因素,核心体温可能迅速升至40℃以上,导致神经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
温度与发病关系
热射病风险随温度升高而递增:32℃以下风险较低,32-40℃需警惕长时间暴露,40℃以上则极危险。但湿度、通风条件同样关键,例如闷热无风的室内,即使温度未达极端也可能发病。 -
高危人群与诱因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更易中招。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甲亢)和散热障碍(如肥胖、不透气衣物)会加速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可能无汗,皮肤干热,易被误诊。 -
预防与急救要点
- 避免暴露:高温时段减少外出,使用空调或风扇降温。
- 及时补水:少量多次饮水,补充电解质,避免酒精和高糖饮料。
- 快速处理:若出现头晕、高热、意识模糊,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冰敷或冷水擦拭降温,并拨打急救电话。
夏季防暑需主动,尤其警惕“闷热”环境。一旦怀疑热射病,争分夺秒降温是挽救生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