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中暑,尤其是在高湿、强热辐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引发头痛、头晕、恶心甚至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关键风险因素包括持续35℃以上天气、高强度体力活动、老年或慢性病患者等群体,而及时补水和降温是预防的核心措施。
高温中暑的机制与体温调节失效直接相关。当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能力,汗液蒸发受阻,热量积蓄会导致核心体温飙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从先兆中暑(口渴、乏力)发展为热痉挛、热衰竭,甚至致命的热射病(体温超40℃、昏迷)。
三类人群需特别警惕:
- 户外工作者或运动员: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出汗过多易引发电解质紊乱;
- 老年人与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对高温反应迟钝;
- 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高温可能加重原有疾病。
预防中暑需采取综合措施:
- 环境管理:避免正午外出,使用空调或风扇降低室内温度;
- 水分补充:每小时饮用500-1000ml凉水,避免酒精或高糖饮料;
- 穿戴防护:选择浅色透气衣物,佩戴遮阳帽减少热辐射。
若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部位(颈部、腋下),并补充含盐水分。重症者需第一时间送医,避免延误引发多器官衰竭。
夏季高温防暑不可侥幸,通过科学防护和快速应对,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尤其需关注高危人群的日常监护,将中暑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