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病的核心原则是扶正祛邪,通过调整人体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恢复健康。其策略包括分清虚实主次、灵活选择扶正或祛邪方式,并遵循“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的原则。
扶正祛邪是藏医治疗疾病的基础逻辑,强调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和消除致病因素(祛邪)实现康复。当患者以正气虚弱为主时,如气虚、阴虚,需采用补气养血、滋阴等扶正手段;若以邪气亢盛为主,如外感热邪、瘀血阻滞,则需运用清热、化瘀等祛邪方法。针对复杂病症,藏医注重分清虚实主次,灵活组合疗法,例如虚实夹杂者可能需先扶正以固本,再逐步祛邪。
藏医特别强调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动态调整治疗策略,避免“一刀切”。若患者体质极虚而邪气嚣张,强行祛邪可能加重病情,此时应先通过补益恢复正气再攻邪;反之,若邪气过盛(如严重感染),需迅速祛邪以防止病情恶化。藏医将环境、时令等因素纳入考量,如高原冬季寒冷易致“培根病”,需温补阳气驱寒,夏季湿热则注重清热化湿。
在实践层面,藏医通过药物、饮食、起居等多维度干预。例如,用滋补药材调理虚证,以放血、药浴驱除外邪,同时倡导顺应自然规律调节作息与饮食。藏医认为,真正的康复不仅依赖症状消除,更需恢复人体内环境(“三因”平衡)的和谐。现代医学中,对癌症等复杂疾病,藏医也延续此原则,主张慎用破坏性手段,优先通过扶正提升免疫力,再辅以温和祛邪。
了解藏医“扶正祛邪”原则有助于在健康管理中兼顾短期疗效与长期调养。患者需结合个体差异选择方案,而医者则需以动态视角辨证施治,方能实现真正的健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