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服务逐步纳入医保已成为趋势,目前多省市已实施,国家医保局也在推动扩大覆盖范围。
心理治疗费用高昂是患者主要负担之一,而近年地方与国家层面均在积极行动。例如广东、江苏等地已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并设定不同报销标准,2023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进一步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医保目录,如孤独症测评、精神障碍作业疗法等。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建议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全面纳入医保,以减轻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升高,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风险显著。18-24岁人群抑郁风险达24.1%,青少年群体中14.8%存在抑郁倾向。心理疾病作为慢性病,需长期治疗,药物治疗之外,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均为必要手段,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收费标准难量化等问题阻碍了全面医保化。
地方试点政策为全国推广提供了经验,例如广东按医院级别设定报销金额(三级医院每次200元),江苏患者需自付20%费用。这些措施既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也缓解病耻感,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普及。但心理咨询行业水平参差、效果量化难等挑战仍需解决。
心理治疗进入医保是全球趋势,国内试点成效显著,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此举不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引导公众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未来随着配套措施完善,更多心理服务有望纳入医保,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