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过把脉(切诊)了解病情,主要依据脉象的位置、快慢、力度、宽度、节律等特征,综合判断气血盛衰、脏腑功能及病邪性质。例如,浮脉多表病在体表,沉脉则病邪入里;数脉主热,迟脉主寒;实脉为实证,虚脉为虚证。这种诊断方法能精准反映人体阴阳平衡与疾病状态,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
脉象位置与病邪深浅
医者通过寸口脉(桡动脉)感知脉位,浮脉轻触即得,提示病邪在表(如感冒);沉脉需重按,多属里证(如内伤)。 -
脉率与病性判断
快慢直接关联寒热:数脉(每分钟超90次)常见于发热或炎症;迟脉(不足60次)多因寒邪或阳虚。 -
脉力与虚实辨证
实脉强而有力,提示正气未虚(如急性感染);虚脉弱无力,多为气血不足或慢性病。洪脉(宽大有力)主热盛,细脉(如丝线)主血虚或湿阻。 -
节律与气血运行
结脉(不规则停顿)多因气滞血瘀;代脉(规律性停跳)可能为脏器衰竭;滑脉(流利如珠)常见于痰湿或孕妇,涩脉(艰涩不畅)提示血瘀。 -
临床应用与动态监测
把脉不仅用于初诊,还能追踪疗效。例如,治疗后沉脉转浮,说明病邪外透;弦脉(紧张如琴弦)缓和,提示肝气疏解。
中医把脉是千年经验与理论的结晶,需专业医师结合望闻问三诊综合分析。普通人切勿自行解读,以免误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