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中医诊断叫“胆石症”,在古代医籍中也常被归为“黄疸”“胁痛”“胆胀”等范畴。
病因病机
胆结石的形成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及虫积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是核心病机,表现为气机郁滞、湿热蕴结或脾虚肝郁,导致胆汁疏泄不畅,久而凝结成石。
辨证分型与症状
根据个体体质与症状表现,胆结石可分为几种证型:
- 肝郁气滞证:右上腹隐痛或闷胀,放射至肩背,伴低热、口苦、食欲差,舌淡红、苔薄白。
- 肝胆湿热证:持续胀痛伴压痛,严重时触及胆囊肿大,伴高热、寒战、剧烈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
- 肝阴不足证:胁肋隐痛持久,疲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眼干,舌红少津。
中医治疗原则
以调理肝胆功能、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或滋阴养肝。常见方剂包括:
- 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疏肝理气止痛,适用于气滞型。
- 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湿热重者。
- 一贯煎:滋阴柔肝,缓解阴虚隐痛。
生活调摄建议
患者需避免久坐、暴饮暴食,饮食清淡少油,规律早餐以促进胆汁排泄。情志管理对肝气调达至关重要,可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总结而言,胆结石的“胆石症”属中医肝胆病症,治疗强调辨证施治,结合中药与生活方式调整,既缓解症状又预防复发。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选择个性化方案。